10/13/2005

從經濟學觀點思考台灣的外勞政策

自從高雄捷運爆發集體抗爭以來,輿論多將焦點集中在政治化的高捷弊案部份,但是起初造成泰勞抗爭的外勞管理問題反而被模糊淡化了焦點,一些評論和對外勞政策的檢討也多流於情緒或不著邊際,以致於事件發生已經將近兩個月,各方還停留在批評指責的階段,並沒有辦法提出對未來外勞政策的有效建議。

首先,外勞仲介與外勞管理的問題應該加以切割,這兩個問題本身是獨立事件,斷然混為一談只會讓問題更難以釐清。

外勞仲介的經濟學意涵

從經濟學的角度深度檢視外勞仲介的問題,其實整個問題就不難解。外勞仲介問題的緣起,其實是由於台灣整個勞力市場供需不平衡所引起。市場上的供需失調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真的供給與需求間的差距,一個是市場的無效率以致於交易成本侵蝕了供需雙方期望獲得的剩餘。以台灣的外勞問題而言,這段時間大家不斷的討論是否引進外勞及配額的問題,卻忽略了這次高雄泰勞事件及仲介弊案背後,市場的無效率才是爆發事件的主因。

市場無效率的兩個常見的原因,一個是交易成本太高,一個是資訊不對稱,這兩個因素常常互為因果,而與這兩個問題環環相扣的背後原因往往是風險控管。檢視整個外勞勞務交易的流程,其實就不難發現每一個步驟都存在著這些問題。

當台灣的任何一個中小企業或重大工程驅動一個對外籍勞務的需求時,對需求方而言,面對整個勞務市場,煩瑣的相關法規與引進流程是高昂的交易成本;對外籍勞工的背景無法了解是資訊不對稱。而在勞務的供給方,外籍勞工在當地一樣必須面對所在國勞力出口的相關法令流程,一樣是高昂的交易成本;而無法了解台灣的工作環境及工作內容是資訊不對稱。這兩個問題所衍生出的不確定性就成了雙方必須面對的風險,也成就了仲介業存在的空間。忽略了這些背後的因素,單就政策面上試圖對仲介制度加以管制規範,註定就是捨本逐末效率不彰,也很難改變被仲介居中把持的事實。

與其討論外勞仲介存廢,還不如從根本先思考這三個方面的問題:如何降低資訊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減低市場系統風險。而從這三個方向就可以衍生出許多務實的做法並加以檢視:如果這三方面的問題可以從現實上得到有效的解決,外勞仲介自然無利可圖而逐漸消弭;如果在現實上還無法對這三個問題提出有效可行的方法,就必須承認仲介存在的必要性與必然性。

以降低資訊不對稱而言,Internet其實是降低資訊不對稱門檻的最佳平台。如果可以允許現有台灣的線上人力仲介公司兼營外籍勞工業務,或是由公部門架構/委外經營這樣的網頁平台,充分揭露供需雙方的背景資料及勞務提供/需求的內容,而且對雙方都採以公開信用評等的模式加以經營。或許有人會質疑東南亞國家的上網可行性,但是這個方式可以有許多的解決方式,例如由駐外單位提供免費上線的端點,或在當地宣導這樣相關的網頁服務,讓勞務提供國的民眾在當地就可以增加對工作內容及相關福利的了解,避免仲介公司把持或扭曲資訊欺騙當地勞務提供者而從中獲利。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做法可以使勞務提供者在付出交易成本之前就取得對稱資訊,可以有效降低勞務提供者在整個交易過程中的退出門檻。勞委會日前在檢討外勞事件時,曾經提出要在中正機場入境處設櫃台提供外勞相關資訊的構想,雖然立意良善,但是顯然沒有拿捏到市場效率交易概念的重點:如果當外勞已經付給仲介一筆可觀的費用而且買機票搭機來台時,這些已經付出的交易成本事實上就已經是外勞處在市場中的退出障礙,就算在中正機場或甚至工作場合發現任何問題,儘管我國政府提供各式各樣的申訴管道,外勞本身還是會因為無法克服這些市場退出障礙而怯於申訴求助。所以克服資訊不對稱的做法必須要將整個作業前線往前推到勞力輸出國當地,使勞力提供者在尚未付出太多交易成本之前就獲得充分的資訊。反之,在勞務需求方亦同。同時這樣的資訊互動平台必須有相當的信任維護與評價機制,使勞務的買賣雙方在平台上得以減低交易成本與降低資訊不對稱。

至於降低系統風險的部份,在降低資訊不對稱與減少交易成本之後,其實剩餘的風險控管就較單純得多。方法之一是轉成單純的由金融保險業來承擔,不論是勞務買賣雙方若是對履行交易還有任何的疑慮,都可以委由金融市場上的相關保險商品來尋求降低風險,這是一種做法。另一種方法是藉由賽局理論中的重複賽局概念,藉由政策開放同一雇主或同一外勞得重複或申請延長雇用方式,減低因目前單一年限雇用所產生的一次賽局風險。不論如何,越能促進外籍勞務市場的效率,就越能減低對外勞仲介的依賴。

外勞管理的經濟學意涵

外勞在台管理的最被詬病之處,其實是源自不合理的收費邏輯。以高雄捷運華磐事件而言,被引進的泰勞除了伙食費之外,每個月還要實質上繳交為數可觀的生活管理費用給所謂的外勞管理顧問公司,這個制度其實是相當的荒誕不經。整個外勞勞務交易的過程其實是由本地的勞務需求所啟動, 而外勞管理顧問公司的產生,事實上大部分是是源自於勞務需求方基於成本考量而委由外勞管理公司替代雇主執行雇主所必須擔負的義務,而不是滿足外勞的生活需求。所以伴隨勞務交易所產生的外勞生活管理費用,從管理會計的角度來看,應該是歸在勞務的買方,也就是本地的雇主才對。另一方面,現有的外勞相關法規幾乎沒有對仲介業者收取的費用有任何的有效規範,政策面上長期放任外勞顧問公司對外勞生活管理費用巧立名目予取予求的結果,就是不斷的種下怨恨與衝突的種子。所以如果試圖對外勞管理的政策有所改變,其實應該將外勞管理的費用全數交由雇主負擔,讓雇主與外勞管理公司之間形成一個新的市場。畢竟在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經濟環境,要一個可能只雇用三至五人的家庭式工廠再雇用專人負擔外勞事務,不但不經濟也是強人所難。所以外勞管理業事實上有存在的需求,而只要需求存在,就不可能以政策面上單純的國對國引進來侈言消滅這樣的市場。但是不管是代辦引進業務,或為外勞提供任何生活上的代辦服務,都必須將其轉為雇主人力成本的一部份,這個市場也應該是存在於外勞管理公司與雇主之間,如此雇主與外勞管理公司之間才是彼此具有價格敏感的攸關性,市場機制才得以存在,否則任由管理顧問公司對毫無議價能力的外勞予取予求,就只是變相的剝削而已。

結語

高雄外勞事件發生以來,政媒朝野多方沸沸揚揚的吵鬧了一個多月,卻多還停留在檢討批判過去的階段,迄今還看不到任何一方提出對未來真正有用的外勞政策見解。政治人物的意見,也大多停滯在如何訂定適切的管理辦法上。殊不知管理辦法制定得越繁雜越詳細,相對的政府所必須付出的管理與稽核成本也就越高。法規的訂定遠超過第一線人力所可以執行的最大容量,結果往往到頭來不是空有法規無法落實執行,就是稽核成本遠大於原先產生的社會福利剩餘。如果我們的政治人物及制定政策的素質,還一直停滯在有問題就訂法規的低能思惟,完全忽略利用經濟環境的誘因動力來驅使,加上法規作為尋求促進各方利益最大賽局均衡的基本概念,這個國家永遠就只會在永無止境的吵吵鬧鬧中沈淪,任何的口號理想願景都只會成為空談。高雄外勞事件只是暴露出台灣之所以國家發展停滯的冰山一角,吵鬧喧嚷的弊案調查也只是這個野蠻社會慣於以砍人頭結束問題的必然發展。外籍勞工的問題在整件事情被淡忘之後可能還是依舊,然後淡忘著等待下一個事件的發生…


本文已發表於《政大社科院政策論壇》第一百六十八期 2005.10.14發行
Bookmark and Share
posted by 柯紹華 AntonioCarlos Ko at 10/13/2005 12:43:00 上午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