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3/2008

馬蕭團隊到底錯在哪裡? (1)

前言

這篇文章本來是想520之前就貼上來的,只是想想再怎麼樣馬政府也應該是人才濟濟,應該輪不到我多費脣舌才是。沒想到上任一個多月來,馬蕭政府不但該作的沒作,多做的卻又越做越錯。顯然新的政府團隊並不如預期中的駕輕就熟,也只好把這篇文章趕快貼上來,個人的淺見未必就是最好的建議,但是我相信至少大部分都是比現在可行的一些做法。

PART ONE 「633」開啟物價上漲預期心理

選前最後一個月,馬蕭團隊仿效韓國李明博的做法,喊出了「633」的經濟口號,用以勾勒美好的經濟遠景。之後再加上「準備好了」「馬上一定好」等等宣傳廣告,期待將經濟上的預期心理轉換成實際上的選票支持。同一時間,電子媒體也同步的大力緬懷吹捧蔣經國,李國鼎,孫運璿計畫經濟時期的諸多成就(當然也輕描淡寫的省略過李登輝時期渡過亞洲金融風暴的過程)。置入性行銷的暗示一旦馬蕭團隊當選,屬於台灣繁華的六十七十年代即將風華再現。

就選舉策略來說,或許這是個很單純的宣傳守法,不必顧慮之後會有什麼後果,反正正如這段時間政治人物在媒體上辯解的,那些都是選前的政治語言,選民又不是第一天選舉,應該多少也可以分得清楚什麼是真話什麼是說說而已。可是就整個國家的經濟戰略來說,這個舉動則是極端危險與不負責任的。

六十年代台灣雖然遭逢能源危機,但是當時得以順利渡過危機,有當時的許多特殊的時空背景。首先,當時的台灣政府在戒嚴體制下,擁有高度的經濟管制力。不論是外匯,股市資金進出,黃金買賣,政府都擁有高度的管制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計畫經濟與十大建設等擴大內需才有發揮的空間,使得台灣在當時正巧有機會得以接續日本在五十年代的地位,成為世界的生產基地之一。

物換星移,六十年代台灣的角色,在二十一世紀由中國接替,也造就了中國表面上令人稱羨的經濟成就。過去八年台灣在扁政府執政下,當然有非常多經濟建設上不如人意的地方,也促成了民眾對政權輪替的期待。但是無巧不巧的,在過去的八年中,儘管經濟發展停滯,但是在媒體的消極看待下,「景氣不好」成為過去八年經濟狀況的主要描寫。但是無巧不巧的,這樣的預期心理同時存在於市場的買方於賣方之中,因此在國內的經濟市場中,儘管購買力沒有顯著的增加,但是賣方市場在過去的八年中因為預期購買力的薄弱,賣方也不敢拉昇商品的售價。所以儘管經濟成長率的數字表面上不佳,但是物價指數也不至於過度波動。

但是「633」口號及一連串的經濟遠景渲染,卻打破了這樣的均衡。馬蕭團隊所犯的第一個錯,就是無視於民進黨政府執政這八年來外在環境的諸多改變,依然迷信於舊國民黨政府計畫經濟的成就,殊不知這八年來不只台灣的經濟自由度提高,股匯市的規模也遠大於就國民黨主政時期。勾勒計畫經濟的遠景表面上似乎無傷大雅,但是在自由度越高的經濟市場中,高喊這種與現狀相去甚遠的經濟目標事實上是相當危險的事情。主要的原因是在於自由經濟市場中,政府對賣方的物價管制工具相對極少,但是當像馬蕭團隊的「633」口號一出,經濟市場的均衡會被過分樂觀的預期心理所打破。簡言之,儘管先前民進黨政府時代的經濟建設多遭人詬病,但是至少買賣之間的均衡點落在較低的物價水準。「633」這一類的口號最大的影響,首先在於賣方市場對買方購買力的預期產生改變,調升商品售價的動機非常容易因為樂觀的市場預期而蠢動。但是相對而言,經濟目標口號在買方增加的主要是消費信心或是信用消費的部份,實質上的購買能力在第一時間並不會因為任何的經濟目標口號而增加。簡言之,就是在經濟口號的誘因下,賣方調整價格的腳步永遠會比買方購買力增加的速度來得快。

於是我們看見在322總統大選結束後的第一週,房地產業者由於樂觀的預期心態,普遍把房價調漲一至二成,百貨精品業者也紛紛以拉抬售價為潮流,甚至夜市小吃業者也在一夕之間換上新的招牌價目。這當中開始隱含的危機在於,賣方所拉抬的售價成數往往遠高於經濟口號所勾勒的目標,儘管漲價的動機是因為「633」所驅動,但卻顯少有業者的定價規則是因為「633」的口號而把漲幅定在百分之六以內,而會將價格定在樂觀預期的最大值上,這是自由經濟市場的必然法則。偏偏總統大選之後,各媒體無視於此狀況所隱含的危機,反而紛紛以大幅報導各行各業售價的提升作為對市場信心恢復的指標,殊不知瞬間拉昇售價的成交可能只是在於反應原先就有儲備購買力再加上消費信心恢復的一小群購買者身上。但在台灣普遍儲蓄力下降與信用消費擴張的市場模式下,這樣的購買力勢必不是主流。更可怕的是,由於市場訊息傳遞的延遲,大部分的賣家並無從得知拉抬售價之後的實際銷售狀況,卻已經從電子媒體上充斥的漲價新聞中膨脹了可以漲價的預期心理。就算一碗陽春麵從35元漲到40元,漲幅14.2%也遠遠高過馬蕭團隊所勾勒的經濟成長6%目標。等到因為消費信心增加的衝動消費熱潮一過,市場回歸到實質的購買力層面時,原先的市場均衡卻早已被破壞,就必須要靜待另一段時間來調整與尋找新的均衡。

「633」等等經濟口號以及所衍生的問題,首先顯示馬蕭團隊企圖用計畫經濟時代的舊思惟解決當下問題的困境,卻無視於自由經濟市場與全球化資本流通的事實現況。

無獨有偶的,南韓的李明博政府在犯下的相同的錯誤之後,企圖以政府的強力管制來介入民生必需品的售價,這種舉動更無疑是釋出更強烈的預期漲價訊號,一旦政府無法掌握足夠的市場管制工具,或是介入的商品根本不是獨賣或寡頭壟斷等容易受管制的事業,這樣的措施只會讓漲價與搶購的市場動力更為不可收拾。

南韓政府接連犯了這兩個大錯,也使得李明博政府慘遭上任以來最大的信任危機。還好馬蕭團隊儘管在「633」上犯了第一個錯,卻在輿論建議管制物價上沒有隨波逐流,避免了連續犯錯不可收拾的局面,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期待馬蕭團隊可以從這樣的教訓中學會,越是自由化的經濟市場,越不能由政府來高喊所謂經濟建設的目標,也越應該尊重市場機制的運作。政府的角色不是在於拉抬特定的經濟統計數據,而是努力的消弭交易之中的交易成本與無謂損失,這才是自由化經濟市場體系下政府的主要角色。
Bookmark and Share
posted by 柯紹華 AntonioCarlos Ko at 7/03/2008 12:10:00 下午 0 comments

10/29/2007

Web 2.0 世代的醫療 -- 資訊導向醫療之趨勢分析 Web 2.0 Health Care -- The Era of Information-Driven Health Care

<這是我在台大EMBA的碩士論文摘要>

近代醫療的進展與醫療知識的累積及散布息息相關。從資訊流向的角度檢視近代醫療的進展有助於從不同的觀點分析整個醫療市場及相關價值鏈。本研究藉著歷史回顧,文獻查詢,論文及期刊資料,網站內容,演講資料等,整理分析並探討近代醫療市場演進的資訊流向及市場衝突因素所在,並將近代醫療的演進與資訊科技的進展作一比較及關連性分析,以及分析近代不同醫療改革階段之醫療決策形成的關鍵因素,目的在於探討資訊流向及資訊不對稱在近代不同階段醫療市場所扮演的角色,並試圖導入Web 2.0網路平等與內容共享的概念作為未來解決醫療市場資訊衝突的可能解決之道。

從本研究由資訊流向的觀點檢視醫療市場,並結合Medtronic/WebMD模式與價值導向醫療產業循環,及加入考量醫療傳承等三個軸向,提出Web2.0醫療平台的模型,亦舉出歐洲脊椎醫學會的Spine Tango計畫與Microsoft公司的Connected Health Framework計畫作為產業實例來說明分析此一觀點與Web2.0醫療平台模型的發展趨勢與限制所在。歸納出結論如下:一、醫療領域的進步與資訊科技的進展緊密相關,探討醫療市場及制度不能忽視資訊流向的問題。二、資訊不對稱是醫療市場效率的主要障礙。三、醫療資訊不對稱及醫療市場的缺乏效率,可以藉著Web 2.0概念在一般醫療知識的散播,專業創新醫療知識的共享,醫療成果的公開顯現,以及由使用者決定資訊價值等方面加以改善。四、Web 2.0概念與價值導向醫療概念的結合,對於全球醫療市場的效率增進及產業附加價值的增加,具有形成良性循環的效果。五、政策法令的限制為Web 2.0醫療的潛在最大障礙。

全文下載

(This is the abstract of my EMBA thesis i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he history of modern medical evolution is associated closely with accumulation and share of medical information. Inspect medical evolu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information flow will help us to analyze the whole medical market and value chain. This study retrospect reviews the medical evolution and structure of medical market by information flow among different stakeholders. Through review of literature, website information, business publishes and in comparison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volution history, this study reviews and discusses the information flow structure, trigger force, and the inefficiency factors of medical market in traditional stage, consumer-driven health care stag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stage and value-based health care stag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if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different characters in medical market strangulates the market efficiency of medical industry, and with the assis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and web 2.0 concept, the balance between medical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nd efficient information sharing may exists or not. This study combines the Medtronic/WebMD model, virtuous circle of value-based healthcare mentioned by Michael E. Porter, and considering the medical heritage axis, constructs a hypothetic model of web2.0-platform-centerted health care structure, which is triggered by information flow in the whole health care market. This study also illustrates Spine Tango Project of European Spine Society and Microsoft Connected Health Framework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rend and the evidences of this model.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ncludes: 1. Health care evolves with information evolution. 2. Information asymmetry is the major obstacle of medical market efficiency. 3.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market insufficiency can be breakthrough with the web 2.0 concept in general information among medical stakeholders, update medical knowledge inside medical professional groups, medical data and results to the publics, and individual evaluation to information by peers. 4. Virtuous circle in health care delivery combines with Web 2.0 health care concept will enhance efficiency and value add-on in global medical market. 5. Legal regulation is still the main constraint.

full paper download
Bookmark and Share
posted by 柯紹華 AntonioCarlos Ko at 10/29/2007 12:28:00 上午 0 comments

10/28/2007

「檸檬市場理論」於醫療固定給付制度的省思

「檸檬市場理論」(Lemons Market Theory)一詞,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教授George Akerlof 首先於1970年在其著作「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中提出。主要是探討在賣方比買方擁有更多的產品資訊優勢的資訊不對稱市場的交易過程中,買賣雙方如何形成各自的交易決策以達成交易,及該市場型態發展的理論形成。Akerlof並因為在資訊不對稱市場交易理論的研究,與Michael Spence,Joseph Stiglitz三人共同獲得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殊榮。

Lemons 是美語中對於劣質二手汽車的暱稱。Akerlof以二手車市場為例,說明在資訊不對稱市場中買賣雙方的互動模式。二手車市場的主要特徵,是買方在面對消費標的的選擇時,難以一一去檢驗商品的品質,即便是買方針對特定車款年份提出購買要求,但在面對不同賣方提供的同款式車輛時,在沒有立即檢驗二手車品質的能力和工具下,買方依然處於資訊弱勢的角色。而賣方即使有符合賣方品質需求的商品,也難以對想要售出的二手車提出在品質上有效的客觀舉證。這些限制使得二手車市場在交易的時候,買賣雙方處於資訊不對稱的狀態。買方因為資訊弱勢的角色,會傾向於採取該車款的平均市場成交報價,或選取樣本訪價的平均值作為心中的保留價值(reservation price)。但就賣方而言,品質高過這個平均價值的二手車一旦以平均價成交,就會造成二手車商的損失。因此二手車商會開始傾向陳列品質低於平均價的二手車供消費者選擇比價。但是當所有的二手車商都開始採用這種策略並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從買方的觀點來看,由於已成交的二手車品質不斷下降的結果,市場未成交車輛在買方心中的保留價值也會隨之開始下降,進而導致二手車市場成交價格也不斷的下降。這樣惡性循環的結果,終將致使市場上的優質二手車越來越少,消費者也越來越不願意購買二手車,甚至寧可選擇購買低價新車也不願意購買二手車。於是最後使得整個二手車市場崩毀。正如同「劣幣驅逐良幣」的道理,只是Arkolof藉著經濟學的數學運算與解析,將這個常識轉換成科學化的數學運算式,使人類社會了解在何種客觀的經濟學狀態之下,劣幣驅逐良幣的狀況會無可避免的發生,或是其中的某些關鍵條件仍有可供挽回補救的餘地,使得這個「知其然」的道理也得以成為「知其所以然」的學問,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當然,二手車市場並未因為這個現象而從此消失於人類社會之中。剖析原因的結果,主要是儘管上述的現象(pooling)造成了資訊不對稱市場的無效率與崩毀,但是也不是全然沒有方法可以解決。解決之道是必須適當的導入訊號(signaling),篩選(screening)與重複性賽局(repeated games)的機制。舉例而言,二手車商手中若是有優質的車輛想要以高於市場平均值的價格出售,但是又要避免消費者心中的保留價格遠低於車商想要出售的價格而造成無法交易,就必須要試圖舉證該車輛之所以優於其他同年份同款二手車,如完整保養紀錄,無事故紀錄,二手車保固或附買回保證等等,這就是優質的賣方必須釋放出優質產品的訊號。而買方在面對資訊弱勢的交易時,如果有公正第三方對二手車的品質做出客觀的評價,使消費者面對的商品有明顯優劣之分,這就是篩選的機制。而重複性賽局則是讓賣方理解,即便是存在買賣雙方資訊不對稱的現象,但是一但買方得以對賣方重複評價,賣方自然必須顧慮到日後交易的可能性,而減少在單一交易中以劣質商品充數銷售的傾向。

醫療行為原本就是資訊不對稱的交易。即使不同於一般市場的買賣雙方,而是由醫療人員,病患與保險人三方共同組成交易的結構,但在這三方的任兩方之間,資訊不對稱的交易背景依然存在。而在買賣雙方中,依循檸檬市場模式發展出的交易,最明顯的就是健保固定給付制度的形成。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健保固定給付制度是醫療市場交易的付費方,缺乏對醫療行為結果品質優劣稽核的能力,或是稽核的成本太高,以致於採取傾向於以市場平均價格給付的模式來解決資訊不對稱交易的問題。但如同前述交易的必要條件,在導入這樣的交易模式時,必須要兼顧訊號,篩選與重複性賽局的機制,才能使得這樣的交易不會終究導致市場的崩毀。

可惜的是,過去幾年在國內的醫療環境中,我們看到在推行全民健保的過程裡,相關的訊號與篩選配套機制卻未竟健全。這正可以部份解釋為什麼在健保實施多年以來,醫療院所的家數逐年快速減少,但是醫療費用在健保局逐年的大力核扣刪減之下,醫療的總床數依然不斷快速增加的怪現象。根據統計,實施健保的這些年來,減少最多的醫療院所層級首推地區綜合醫院。映射在檸檬市場理論,主要是因為在地區醫院層級的市場中,一方面不比大學醫院或醫學中心可以藉著研究,教學與引進尖端醫療技術來對病患釋放市場上的訊息,硬體建設門面也不若區域醫院以上的院所來得規模宏大。另一方面,也比不上基層醫療院所得以針對各科別強調專長。在無法釋出有效訊號的背景下,現行的醫院評鑑機制一方面無法有效針對醫療成效做出評比,一方面無法將評比的結果與病患的選擇與健保的給付做出優劣多寡的篩選。訊號與篩選機制的缺乏,再加上健保同層級單一給付標準的限制,使得地區醫院市場在過去幾年步上了檸檬市場理論所預期的情況,地區醫院只能不斷的藉著降低醫療成本或甚至犧牲醫療服務內容來換取生存空間,但健保給付方卻認為這樣的改變表示給付仍有下修空間,病患卻因為地區醫院缺乏訊號與篩選機制而往大型醫學中心匯集,終至地區醫院市場幾近崩毀,使得「大病看大醫院,小病看小醫院」的醫療分級淪為口號,單純疾病不斷集中在大型醫學中心就醫的結果,加上醫學中心不得不持續發展研究引進尖端醫療技術作為市場訊號與彼此競爭的相互作用下,國家整體醫療費用的支出自然不降反升。

台灣的健保制度在過去十餘年中,雖然維持了表面上極高的民眾就醫滿意度,但是不表示這樣的榮景可以持續下一個十年。地區醫院市場的不斷萎縮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警訊。如果醫療品質的訊號與篩選機制在台灣的醫療市場中無法將市場導向良性競爭的循環,或導入價值導向醫療與醫療成效競爭的模式,台灣醫療的榮景將只是建立在不斷耗用過去百年累積醫界資源的膚淺假象,檸檬市場的詛咒也終將會給其他層級的醫療院所帶來唇亡齒寒的教訓。
Bookmark and Share
posted by 柯紹華 AntonioCarlos Ko at 10/28/2007 11:57:00 下午 0 comments

10/13/2005

從經濟學觀點思考台灣的外勞政策

自從高雄捷運爆發集體抗爭以來,輿論多將焦點集中在政治化的高捷弊案部份,但是起初造成泰勞抗爭的外勞管理問題反而被模糊淡化了焦點,一些評論和對外勞政策的檢討也多流於情緒或不著邊際,以致於事件發生已經將近兩個月,各方還停留在批評指責的階段,並沒有辦法提出對未來外勞政策的有效建議。

首先,外勞仲介與外勞管理的問題應該加以切割,這兩個問題本身是獨立事件,斷然混為一談只會讓問題更難以釐清。

外勞仲介的經濟學意涵

從經濟學的角度深度檢視外勞仲介的問題,其實整個問題就不難解。外勞仲介問題的緣起,其實是由於台灣整個勞力市場供需不平衡所引起。市場上的供需失調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真的供給與需求間的差距,一個是市場的無效率以致於交易成本侵蝕了供需雙方期望獲得的剩餘。以台灣的外勞問題而言,這段時間大家不斷的討論是否引進外勞及配額的問題,卻忽略了這次高雄泰勞事件及仲介弊案背後,市場的無效率才是爆發事件的主因。

市場無效率的兩個常見的原因,一個是交易成本太高,一個是資訊不對稱,這兩個因素常常互為因果,而與這兩個問題環環相扣的背後原因往往是風險控管。檢視整個外勞勞務交易的流程,其實就不難發現每一個步驟都存在著這些問題。

當台灣的任何一個中小企業或重大工程驅動一個對外籍勞務的需求時,對需求方而言,面對整個勞務市場,煩瑣的相關法規與引進流程是高昂的交易成本;對外籍勞工的背景無法了解是資訊不對稱。而在勞務的供給方,外籍勞工在當地一樣必須面對所在國勞力出口的相關法令流程,一樣是高昂的交易成本;而無法了解台灣的工作環境及工作內容是資訊不對稱。這兩個問題所衍生出的不確定性就成了雙方必須面對的風險,也成就了仲介業存在的空間。忽略了這些背後的因素,單就政策面上試圖對仲介制度加以管制規範,註定就是捨本逐末效率不彰,也很難改變被仲介居中把持的事實。

與其討論外勞仲介存廢,還不如從根本先思考這三個方面的問題:如何降低資訊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減低市場系統風險。而從這三個方向就可以衍生出許多務實的做法並加以檢視:如果這三方面的問題可以從現實上得到有效的解決,外勞仲介自然無利可圖而逐漸消弭;如果在現實上還無法對這三個問題提出有效可行的方法,就必須承認仲介存在的必要性與必然性。

以降低資訊不對稱而言,Internet其實是降低資訊不對稱門檻的最佳平台。如果可以允許現有台灣的線上人力仲介公司兼營外籍勞工業務,或是由公部門架構/委外經營這樣的網頁平台,充分揭露供需雙方的背景資料及勞務提供/需求的內容,而且對雙方都採以公開信用評等的模式加以經營。或許有人會質疑東南亞國家的上網可行性,但是這個方式可以有許多的解決方式,例如由駐外單位提供免費上線的端點,或在當地宣導這樣相關的網頁服務,讓勞務提供國的民眾在當地就可以增加對工作內容及相關福利的了解,避免仲介公司把持或扭曲資訊欺騙當地勞務提供者而從中獲利。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做法可以使勞務提供者在付出交易成本之前就取得對稱資訊,可以有效降低勞務提供者在整個交易過程中的退出門檻。勞委會日前在檢討外勞事件時,曾經提出要在中正機場入境處設櫃台提供外勞相關資訊的構想,雖然立意良善,但是顯然沒有拿捏到市場效率交易概念的重點:如果當外勞已經付給仲介一筆可觀的費用而且買機票搭機來台時,這些已經付出的交易成本事實上就已經是外勞處在市場中的退出障礙,就算在中正機場或甚至工作場合發現任何問題,儘管我國政府提供各式各樣的申訴管道,外勞本身還是會因為無法克服這些市場退出障礙而怯於申訴求助。所以克服資訊不對稱的做法必須要將整個作業前線往前推到勞力輸出國當地,使勞力提供者在尚未付出太多交易成本之前就獲得充分的資訊。反之,在勞務需求方亦同。同時這樣的資訊互動平台必須有相當的信任維護與評價機制,使勞務的買賣雙方在平台上得以減低交易成本與降低資訊不對稱。

至於降低系統風險的部份,在降低資訊不對稱與減少交易成本之後,其實剩餘的風險控管就較單純得多。方法之一是轉成單純的由金融保險業來承擔,不論是勞務買賣雙方若是對履行交易還有任何的疑慮,都可以委由金融市場上的相關保險商品來尋求降低風險,這是一種做法。另一種方法是藉由賽局理論中的重複賽局概念,藉由政策開放同一雇主或同一外勞得重複或申請延長雇用方式,減低因目前單一年限雇用所產生的一次賽局風險。不論如何,越能促進外籍勞務市場的效率,就越能減低對外勞仲介的依賴。

外勞管理的經濟學意涵

外勞在台管理的最被詬病之處,其實是源自不合理的收費邏輯。以高雄捷運華磐事件而言,被引進的泰勞除了伙食費之外,每個月還要實質上繳交為數可觀的生活管理費用給所謂的外勞管理顧問公司,這個制度其實是相當的荒誕不經。整個外勞勞務交易的過程其實是由本地的勞務需求所啟動, 而外勞管理顧問公司的產生,事實上大部分是是源自於勞務需求方基於成本考量而委由外勞管理公司替代雇主執行雇主所必須擔負的義務,而不是滿足外勞的生活需求。所以伴隨勞務交易所產生的外勞生活管理費用,從管理會計的角度來看,應該是歸在勞務的買方,也就是本地的雇主才對。另一方面,現有的外勞相關法規幾乎沒有對仲介業者收取的費用有任何的有效規範,政策面上長期放任外勞顧問公司對外勞生活管理費用巧立名目予取予求的結果,就是不斷的種下怨恨與衝突的種子。所以如果試圖對外勞管理的政策有所改變,其實應該將外勞管理的費用全數交由雇主負擔,讓雇主與外勞管理公司之間形成一個新的市場。畢竟在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經濟環境,要一個可能只雇用三至五人的家庭式工廠再雇用專人負擔外勞事務,不但不經濟也是強人所難。所以外勞管理業事實上有存在的需求,而只要需求存在,就不可能以政策面上單純的國對國引進來侈言消滅這樣的市場。但是不管是代辦引進業務,或為外勞提供任何生活上的代辦服務,都必須將其轉為雇主人力成本的一部份,這個市場也應該是存在於外勞管理公司與雇主之間,如此雇主與外勞管理公司之間才是彼此具有價格敏感的攸關性,市場機制才得以存在,否則任由管理顧問公司對毫無議價能力的外勞予取予求,就只是變相的剝削而已。

結語

高雄外勞事件發生以來,政媒朝野多方沸沸揚揚的吵鬧了一個多月,卻多還停留在檢討批判過去的階段,迄今還看不到任何一方提出對未來真正有用的外勞政策見解。政治人物的意見,也大多停滯在如何訂定適切的管理辦法上。殊不知管理辦法制定得越繁雜越詳細,相對的政府所必須付出的管理與稽核成本也就越高。法規的訂定遠超過第一線人力所可以執行的最大容量,結果往往到頭來不是空有法規無法落實執行,就是稽核成本遠大於原先產生的社會福利剩餘。如果我們的政治人物及制定政策的素質,還一直停滯在有問題就訂法規的低能思惟,完全忽略利用經濟環境的誘因動力來驅使,加上法規作為尋求促進各方利益最大賽局均衡的基本概念,這個國家永遠就只會在永無止境的吵吵鬧鬧中沈淪,任何的口號理想願景都只會成為空談。高雄外勞事件只是暴露出台灣之所以國家發展停滯的冰山一角,吵鬧喧嚷的弊案調查也只是這個野蠻社會慣於以砍人頭結束問題的必然發展。外籍勞工的問題在整件事情被淡忘之後可能還是依舊,然後淡忘著等待下一個事件的發生…


本文已發表於《政大社科院政策論壇》第一百六十八期 2005.10.14發行
Bookmark and Share
posted by 柯紹華 AntonioCarlos Ko at 10/13/2005 12:43:00 上午 0 comments

10/02/2005

日本政府正面對亞洲政策的轉捩點

中日近來的衝突在日相小泉在亞非領袖高峰會上對日本二次大戰的侵略行為表示歉意,中國也立即對此一行為表示善意,表示胡錦濤與小泉的會面將如期進行,日本也表示將與中國討論協同開發東海油源的問題,整個事件表面上在此暫時告一段落。但是枱面下日資大舉自上海股市撤離,預估金額約在三十億人民幣左右。

站在日本政府的立場,過去的這段時間是日本自與中國建交三十餘年來關係最嚴峻的時候。這三十年來,儘管日本身為經濟強權,但是為了避免因為區域政治衝突影響經濟戰略,相對於日本的經濟強勢,日本政府在外交立場上一直是採取相對弱勢的態度。基本上這種做法的思維是在於以政治利益換取區域經濟強權的邏輯思維。的確過去三十年來,日本也在東亞地區建立了經濟形態上的大東亞日本共榮圈。戰略上來說是完成了自明治天皇時代以來日本的國家目標。但是隨著九零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推行與日本經濟的相對停滯,新經濟的中國迅速的竄起成為亞洲或世界的經濟強權之一。而亞洲的其他新興經濟體也逐漸縮小與日本之間的經濟實力差距,不管是台灣的電子產業,韓國的汽車工業,都使日本以過去三十年來的國際政治姑息所換得的經濟優勢逐漸消耗殆盡之中。面對國內經濟復甦的遙遙無期,周邊國家又不斷利用逐漸增加的經濟實力來對長久以來的政治議題施加壓力。不管是慰安婦問題,領土海權問題,二次大戰侵略道歉問題,日本政府必須面對來自周邊國家的壓力越來越大。

歷史的零和戰略種下矛盾遠因

這個現象的遠因其來有自,因為日本政府雖然以政治上的低姿態換得過去三十年的經濟優勢,但是這個區域經濟優勢卻是存在於日本與周邊鄰國之間的零和遊戲。周邊國家因為日本興起所獲得的有形無形的好處不但不明顯,反而大部分是與日本處於相對競爭的狀態。也由於這樣的零和架構種下了衝突的根源,使得面對歐洲的成功整合,東亞地區不但遲遲未能發展出區域的經濟合作架構,彼此之間的衝突反而隨著市場資源的競爭而越演越烈。

回顧歷史的教訓,日本在十九世紀末開始擴張版圖之際,也曾經面對這樣的問題。日本在十九世紀末面對人口迅速成長所隨之而來的資源需求壓力,即便是在甲午戰爭之後取得了台灣與朝鮮,又在日俄戰爭之後取得了在中國東北的經濟利益,卻還是禁不住當時風行的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影響,期望在帝國主義風起雲湧的十九世紀末能趕快在有限資源的世界裡搶得最大的資源佔有率。但是當年大日本帝國在擴張的過程當中就面臨了兩種路線的爭議:一種是與佔領地的政府與民眾相容共處,共存共榮。另一種是搶先在其他的強權勢力之前快速的擴張領地。後來裕仁天皇在軍方勢力與日本內閣之間選擇了優先擴張領地的戰略。結局是使得日本在付出快速擴張與鎮壓領地的軍力成本之後,並沒有享受到太多佔有領地的實質經濟利益,終於因為資源過度稀釋與軍事衝突的升高而使得大東亞共榮圈成為幻影。不少史學家曾經質疑,如果日本當初不採用軍事快速擴張的模式,而改採類似大英國協比較鬆散的方式來擴張領地,使得佔領區享有一定的主權,不但可以降低與殖民地間的衝突成本,整體的經濟效應也會大幅提升。事實上佔領末期的台灣已經多少顯現了這樣的雛形,只是日本政府當時並沒有重視這種模式的價值並加以推廣到其他的殖民區,就在軍事上的潰敗之下結束了大日本軍事帝國的夢想。

半個世紀之後,當日本以新興的經濟力量在八零年代席捲全球之際,竟然也忽視了共存共榮的重要而犯了相同的錯誤。日本在經濟力量的崛起過程當中,對海外市場的擴張仍然主要以侵略型的市場進犯與自然資源的搾取為主,除了在三零一條款威脅之下將汽車市場的生產部份轉移在美國之外,日本大企業在海外的擴張仍然是循經濟殖民的模式,沒有辦法與當地的技術及原有的生產市場達成良好的技術轉移或資本整合,或是融入當地產業價值鏈的一部份。於是在經濟勢力擴張的過程當中,依然不斷的埋下衝突的潛在種子。一旦當這些八零年代被經濟殖民的代工地區或被傾銷市場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萌芽自己的產業力量時,打敗日本企業就成了這些地區首要的目標。於是在亞洲四小龍興起之後,台灣的電子業,韓國的重工業,香港和新加坡的金融業無不皆曾以日本為假想敵,在八零年代紛紛興起經濟反日浪潮。甚至在中國在二十一世紀興起之後,反日仇日的情緒同樣蓄積而在今年爆發。

中日雙方在今年的衝突表面上雖然是以日本意圖加入成為聯合國安理會新任常任理事國為藉口,但是隨著中國的興起對區域有限資源分配的重大影響,中日兩國不管是在東海漁業主權或石油天然氣的開採權上存在爭執已久。日前日本強烈反對俄羅斯將西伯利亞輸油管延伸至中國境內,儼然完全就是一百年前滿州鐵路利益衝突的翻版。日中衝突之後遲遲等不到美國與台灣表態聲援的日本,也只好在小泉首相訪中之後改採姑息政策,表示願意與中國討論共同開發東海資源。

錯失台日韓共同市場的最佳時機

日本其實從這一連串事件之後應該可以體會到自己外交與國際經濟處境的嚴峻。日本國內的經濟轉型雖然持續進行,但是在缺乏金融體系大幅改革的結構性因素下,資金結構的僵化使得日本不足以快速面對新世紀全球經濟的彈性需求,也使日本國內的經濟復甦出乎意料的延宕。而美國隨著政府赤字與民間負債的雙重快速增加,支撐全球經濟榮景的角色也岌岌可危,只能靠維持低利率與不斷的貶值美元,加上不斷的擴大國內的信用消費,來勉強持續經濟上的戰略領導地位。美日間的國際合作關係也因為日本在二次波灣戰爭後重建伊拉克的過程中遭遇人質綁架事件及國內壓力而處於冷淡。歐盟的成功整合不但使日本更多了一個競爭的對手強權,相對進入歐洲市場的壁壘也隨之提高。而儘管日本早在七零年代即率先進入中國市場,但是由於前述殖民型經濟戰略的錯誤與中國民族主義的興起,使得日本歷經三十年仍然未能在中國的經濟市場取得領先的優勢地位。二十一世紀中國的改革開放與世界各地資金的湧入,反而使得日本在中國經濟市場的影響力與優勢地位大幅降低。韓國儘管在2002年與日本共同主辦世界杯足球賽之後營造了兩國形成經濟共榮圈的良好氣氛,但是隨後在獨島主權爭議上又燃起了民族主義思惟的衝突,使得這樣的契機稍縱即逝。而面對台灣,日本政府一直在傳統的政治友中與經濟友台政策中搖擺不定。在九零年代台灣凸顯國家主權的過程當中,不管是九六年台海飛彈危機或是隨後的李登輝訪日,日本在關鍵的時刻往往都屈服在中國的壓力之下,使得實質上的台日戰略同盟遲遲未能得到重大的進展。當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民選政府基於現實考量,逐漸改採與中國共存共榮的政策時,儘管日本先後推出接受李登輝日本就醫,日美安保條約涵蓋台海等等友台政策訊息,但是已經錯過了建立台日區域共同市場的最佳時機,使得台灣轉向中國市場尋求出路。

錯過了在2000年之前足以架構日台韓東亞共同市場的諸多契機,加上中國市場的迅速崛起,日本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新世紀的經濟霸權地位逐漸消殆。缺乏了這樣的經濟主導力量作為後盾,日本想以有限的談判籌碼尋求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來快速重拾區域的領導地位,不但是緣木求魚,周邊國家的反彈更是意料之中。如今中國挾龐大的市場規模作為國際地緣政治的後盾,不斷在東南亞國協與亞太經合會等區域政治組織中發揮重大影響力,嚴重威脅侵蝕日本的區域領導地位。而中國在體認到自己的區域政治優勢之後,在今年肆無忌憚的推出反分裂國家法,並間接誘使中國反日的民族情緒浮上檯面並造成衝突,無非是要以日中衝突牽制日本在反分裂法的議題上放棄更明顯支持台灣的立場。而在小泉首相低調表態道歉,與台灣連宋接連訪中之後,整個東亞政治資源向中國靠攏的趨勢已經不可避免,並使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經濟戰略防線出現了嚴重的缺口。同時加上韓國基於統一的民族情感,反美的民族情感不斷要求美軍撤出朝鮮半島,迫使美國在戰略佈署上,在過去十餘年經歷撤離菲律賓蘇比克灣,台灣親中國化,南韓駐軍裁撤等事件之後,開始正視未來可能必須在第二島鏈獨力肩負西太平洋防線的事實,並開始加強在關島等地的戰略軍力佈署。在這樣的區域戰略變遷中,日本未來可能採取的態度,將會決定整個東亞均衡的傾側方向。

事實上也是如此,身處在美中這兩個目前全球兩大勢力之間,過去這段時間日本面對前所未有的東亞局勢,也一直在摸索猶豫,甚至試探著自己的方向。波灣戰爭後日本首度改變戰後憲法禁絕海外出兵的態度,參與盟國在伊拉克的軍事維和任務,但是結局卻是以人質綁架案之後的灰頭土臉收場。對韓國與台灣釋出的善意不但因為未能切重要點而沒有得到相對的回應,更因為如此而遭到中方更強烈的壓力。吳儀以罕見違反國際禮儀的方式片面取消與小泉首相的會面,正是表現中方摸清日本底線之後所展現的強勢作為。面對接二連三的挫折之後,小泉首相體會到強化自身的力量才是增加談判的本錢後盾,於是從年中的吳儀事件之後,小泉內閣忽然中止了原先推行得如火如荼的前述國際活動,把心力聚焦在國內經濟事務的改革上。郵政民營化的議題其實是這樣的戰略思惟下的產物,也是小泉對日本經濟振衰起敝的孤注一擲,更是日本在這個時間點上,意圖保有東亞強權地位的最後關鍵一搏。無怪乎小泉不惜以解散國會來作為推行郵政民營化的手段。

安內攘外 遠交近攻

在小泉所屬的自民黨以幾近壓倒性多數的優勢贏得大選的同時,延宕多時的北韓問題六方會談也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北韓同意以輕水反應爐以及美國保證不以傳統及核子武器進犯的條件下,願意終止所有核子武器的研發並接受聯合過禁止核武擴散條約的規範。這個進展不論是日本或是美國居中協調所獲得的結果,都使過去幾年來六方會談中,北韓實質上被中國及俄羅斯把持作為要脅美日南韓籌碼的談判局面一夕逆轉。原先中俄兩國以北韓老大哥的身分介入會談,一方面是希望藉著與北韓同為前共產陣營的背景鞏固反美抗日陣線,以繼續壯大中俄兩國在東亞國際政治的影響力,但是美國以主動表示善意的方式忽然提出願意先簽署決不以傳統或核子武力攻擊北韓的承諾之後,一夕之間打破了中俄北韓間的堅不可破的同盟,在談判戰略上實屬經典。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北韓眼見中俄兩國叛離他們眼中所必須堅守的共產主義信條,向市場經濟不斷靠攏,同時享有越來越優渥的物質生活,唯獨北韓卻堅守經濟上的共產主義路線,艱苦的支撐著他們眼中的共產主義夢想。而中俄兩國在經濟發展之餘,這些年來並沒有對北韓經濟上的燃眉之急做出太多實質上的援助。這種隱藏在表面和諧下的實質衝突反而成了美日在六方會談中絕佳的介入點。美國主動以放棄武力進犯作為北韓的下台階,讓北韓得以有在不損及內部統治威信及穩定的前提下展開與美日的對話,或甚至接受進一步的經濟援助。這樣的談判結果其實是六方中的美日南北韓四方獲利,中俄兩國則是被打了一記悶棍。原先中俄打的如意算盤是當美日與北韓僵持不下的時候,藉著一方面拉高區域衝突,一方面介入調停的模式來獲取實質利益。但顯然這個如意算盤在美方以退為進的戰略下完全破局。朝鮮半島的情勢在六方會談後得到戲劇性的舒緩,更可以使美日兩國集中注意在東海資源爭奪與台海危機上,而中國想要以北韓問題牽制美日,換取在台灣問題上美日兩國讓步的賽局部局至此可說近乎破局。

身處在中國及美國兩大陣營之間,日本作為國際經濟與政治支點的角色將日益明顯。在這樣的潮流中,向任何一方傾側的政策都可能會伴隨相對的代價與獲利。日本在二次大戰戰敗之初,曾有社會有識之士提出「五十年後美蘇大戰要靠日本」的預言,藉以提升日本當時被擊潰的民族自信。五十年過後,美蘇冷戰的局面已經銷聲匿跡,但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演變成中國與美國潛在衝突的局面。比起美蘇冷戰時代的衝突,美中的衝突所帶給日本的角色與利害衝突更為明顯與深入。日本在沈潛了近二十年之後,面對這樣的關鍵性角色,日本政府決定的方向事實上將會左右整個東亞或甚至世界未來五十年的發展方向。

母權思惟是日本可以選擇的方向

在美蘇冷戰結束後,美國依然堅持世界霸權的前提之下,中國的興起不論如何都會潛藏著對美國陣營的威脅,未來的幾十年在經濟戰略或是軍事衝突上,美中之間的衝突可預期的也勢將不斷升高。日本的再興起如何創造自己的最大利益,母權思惟反而是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十年前當中國開始興起之時,母權思惟其實是少數人對中國提出的建言。以美國當時剛結束第一次波灣戰爭,與阿拉伯及第三世界國家有所衝突的時候,中國的興起其實很可以趁隙介入這樣的空間,以一個母性的,低調的,調停的,願意協助的角色來參與國際政治,彌補在美國威權衝突下所不可避免的區域衝突,並從中累積自己的國際政治實力。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中國並沒有採行這樣的戰略,反而放任或甚至鼓勵父權思惟的民族主義情感不斷發酵。隨著中國的壯大,中國內部對美日衝突的內在壓力也隨之高漲。歷史上以民族主義換取統治穩定的政權,往往到後來都會控制不住民族主義的烈焰而玩火自焚,甚至帶給周邊國家不可避免的災難。中國的興起摻雜著對日本的近代史仇恨,其實很容易激發日本極右派的父權思維,甚或刺激日本強權主義的復甦。但是若真如此,則東亞的區域衝突將永無寧日。中國將美國視為戰略敵人的意圖越明顯,就越喪失了中國作為母權思惟下之強權的機會。相較於中國,日本擁有相當的經濟力,在國際政治的影響力也不在中國之下。更重要的,日本文明化的程度遠在中國之上,使得日本更可以從普世觀點的人權與國際援助出發,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及援助事務,以這樣的方式來累積日本在世界各國間的聲望,而不只是一個過去八零年代四處發掘新經濟殖民地的經濟霸權。日本經濟的復甦在國內的政治改革步上正軌之後已經正式啟動。相較於中國檯面下的許多隱含壓抑的社會危機,儘管中國市場的消費力不斷增加,但是充其量只是新八國聯軍模式下的全球經濟殖民地而已。東亞實質上的經濟力,未來的幾年可能是中衰日昇的局面。日本如果能夠把握這樣的契機,擅用母權思惟來面對第三世界,進而水到渠成的取得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席次,對日本在本世紀或甚至下一個世紀的國家戰略優勢才是風險與代價最低的路徑。
Bookmark and Share
posted by 柯紹華 AntonioCarlos Ko at 10/02/2005 06:23:00 下午 0 comments

9/13/2005

Potential Banking Strategy in 7-11 (節錄)

其實統一集團相當可惜的一點是,沒有好好把握自身的通路優勢結合金融產業鑄造新的商業模式。統一集團在幾年前曾經買下萬通銀行,但是因為經營不善而在年前將其出售。一開始統一超商試圖將門市中廣設萬通銀行的ATM,但是因為獲利情形不佳,所以不久之後開始開放讓其他金控業者的 ATM進駐。

基本上在統一超商中設立提款機的行銷策略,是延續統一超商在創立當時的一個重要的行銷技巧。在當時行動電話還不普及的時候,公共電話仍然是人們在外溝通訊息的重要工具,到了呼叫器出現的時代更是如此,往往在路上急著找公共電話就成了當時最常遇到的麻煩之一。當時統一超商採取了一個策略,就是在每一家統一超商的門口都設有公共電話。起初是投幣式的公共電話,後來開始使用插卡式的電話之後,統一超商便開始了販售電話卡的業務。從平台整合的觀點來看,這應該是統一超商使用實體通路作為業外服務的平台之始。藉著這樣的服務,使得「不是為了買統一超商裡的貨物而進入統一超商」的顧客流量開始增加。本質上,在統一超商中廣設ATM的功能是可以延續這樣的行銷策略,讓現在越來越需要financial terminal的人可以在統一超商找到access point。仔細探討先前萬通銀行與統一超商結合但是經營不善的原因,銀行間的障壁是一個主要原因之一。消費者在統一超商中面對萬通銀行的提款機時,可能心中思索的是因為跨行的許多業務都必須要收取手續費,在統一超商中使用客戶群不大的萬通銀行提款機,大部分人都必須要支付跨行的手續費。在這樣的思考下,顧客很可能會放棄使用統一超商中的萬通銀行提款機而轉向附近金融機構的ATM。現今統一超商在失去萬通銀行之後,超商中的ATM由中信金控及台新金控進駐。這一部份統一超商實際上放棄了作為新金融平台的最佳機會。

統一超商的金融平台經營策略應該是發揮其實體通路的優勢。 由於電子金融的發展,在消費性金融的層面上,傳統實體金融營業據點的需求性越來越小,最需要使用到金融實體通路的幾乎都是與授信與實體驗證有關的步驟。而在電子商務的價值練中,往往最重要的瓶頸步驟也是實體驗證的程序。全台灣已經超過三千家24小時營業的統一超商比任何一家金控公司的營業據點還要多。客觀事實來說,統一超商的金融實體通路最有機會成為台灣最大的消費金融infrastructure。

假設統一集團繼續持有萬通銀行,萬通其實最佳的經營策略並不是試圖擴充實體的營業據點,甚至試圖挑戰大型金控公司。萬通銀行應該可以嘗試的方向是將自己轉形成消費金融的服務公司,在各大金控公司與消費者之間的關鍵實體驗證的步驟架起橋樑。具體來說,統一超商與萬通銀行應該試圖說服各大金控公司,如果一家統一超商門市只有一家特定金控公司的ATM進駐,事實其他金控公司是受到排擠的。萬通銀行可以在經過費率精算的情形下,推出各大金控都通用的聯合品牌ATM。在消費者的一端可能可以獲得比一般跨行還低的手續費,或甚至在ATM提供特定商品廣告的附加價值來吸收轉帳的手續費成本,讓消費者在統一超商使用ATM可以完全不需要手續費,如此一方面對各大金控公司而言,不會因為統一超商的ATM落入特定金控公司的手中而必須在實體通路上自行花費成本擴充,而ATM的使用成本也可以與其他金控公司或是統一超商分攤,又可以不費力的擁有超過三千家24小時營業的實體據點。在消費金融市場遇見的小額消費性貸款實體驗證問題,統一超商也可以提供比現有貸款機更高的安全性驗證。另一方面,對統一超商而言,在統一超商使用ATM不分銀行一律不用手續費對消費者而言是很大的誘因。而統一超商這種聯合品牌的ATM所收的現金及必需的billing system可以由萬泰銀行來代替各大金控公司處理。合併實體各項代收款的cash inflow,如果萬通銀行可以將這些代收款項延遲至月底才與各大金控公司結清,則萬通銀行每個月有平均15天的現金週轉空間。這十五天的獲利或許不但可以支付ATM轉帳手續費的差額,甚至還有獲利的空間,更不用講因為使用ATM而進入統一超商間接消費的獲利。一旦這樣的金融business model scale逐漸擴大,對未加入的金控公司來說是很大的威脅。一旦統一超商裡的ATM成為全台灣所有金控公司的端點代理,萬通銀行就可以順利轉成類似金資中心的角色,在群雄並起的台灣金控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成為在金控公司與消費者之間真正的金融資訊服務業。
Bookmark and Share
posted by 柯紹華 AntonioCarlos Ko at 9/13/2005 11:54:00 下午 0 comments

9/11/2005

藍海策略的致命陷阱

這陣子繼BRICs之後媒體又開始炒作的另一個話題:「藍海策略」,不知道這些開始試圖把管理學議題八卦時尚化的媒體在選定主題之前下過多少功夫,一面倒的吹捧只是為了不斷膨脹這些神話般的大師及其背後的商業附加價值。所以還是把我看完藍海策略的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

--------------------------------------------


藍海之所以為藍海,而不是嗜血殺戮的紅海,主要是在於其夠深,夠廣,夠空曠。能夠在藍海中翱翔稱霸,的確是許多企業或組織經營者夢寐以求的天堂。但是在到達那一步之前,藍海其實也潛藏著屬於藍海的危機:

1. 先問問自己是小魚還是大魚?

如果你只是在紅海中受盡欺凌的Nimo,換個佈滿珊瑚礁的水族箱對你而言可能很容易就讓你誤以為是個海闊天空的安身立命之地。去浮潛或是潛水過的朋友一定知道,珊瑚礁的環礁裡滿是色彩鮮豔的熱帶魚,那裡風平浪靜陽光燦爛,大大小小的魚與世無爭相安無事。珊瑚礁裡的天堂形成其實只有兩個主要的原因:一個是食物充沛,一個是水淺。充沛的食物讓物種之間不需要太過於競爭,而環礁內的淺水水域阻絕了大型掠食性魚類的殺戮機會。但是相對而言,熱帶魚終其一生也就不過長那麼點大,而且壽命相對於大型魚類來說縮短許多。所以如果認為自己只是想找個海底花園般的角落安身立命的clown fish,這樣的想法倒是無妨。只是那是珊瑚礁的一角,不是真的blue sea。但是如果你是立志想成為海中霸主的killerwhale,麻煩請先像Willy一樣一躍而過海堤的屏障,接受真正藍海惡劣海象的考驗吧。

2. 跳躍的代價

簡單的說就是企業轉型的成本。當企業面臨選擇藍海還是留在紅海的決定關頭時,內部的成本預估就成了最重要的關鍵。這當中重要的不是一般的財務會計法則,而是從管理會計的角度來看,哪些在這個轉捩點上是雖然心痛但是應該摒棄不考慮的沉沒成本,哪些是轉型躍入藍海所必須的攸關成本。更重要的是對整個轉型門檻的成本預估必須精確,然後累積跳躍的實力,在最關鍵的一刻毅然全力躍入藍海優遊。藍海雖然迷人,但是務必先確定海堤的高度及距離,才不會變成摔死在岸上被曬乾的魚屍。

3. 真正的藍海中生存是艱辛的

熟悉海洋生態的朋友都知道,絕大部分的海洋食物鏈都位在離陸地不遠的大陸棚範圍,也就是所謂的green sea。真正處於寬廣blue sea中的食物鏈最頂端生物,食物的獲得方法其實相當的極端且艱辛:大型鬚鯨類靠的是不斷過濾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和藻類維生,大型齒鯨類則必須迴游幾千公里辛苦的追尋潮流中的魚群。這兩種模式其實暗中警告我們:藍海之所以寬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他的生物畏於如此艱辛的生存環境,所以寧可每天處在滿是殺戮的紅海中,即使冒著被殺的危險,也至少生存在眼前充滿食物的誘惑裡。所以這才是即便是凶猛如鯊魚類的生物,也鮮少來到真正的藍海之中的主要原因。別忘記:死海也是藍色的。

2. 關於藍海中的生存法則(1)鬚鯨掠食法

所以企業在藍海中的生存法則其實也不外乎這兩種方法:不斷的大量吸收別人眼中不起眼的利潤,以規模經濟來壯大自己的鬚鯨掠食法;或是在藍海中追逐等待潮流的到來,狠狠的飽餐一頓之後連續再餓上一季或一年的齒鯨掠食法。這兩種方法都有著潛藏的危機:鬚鯨掠食法的前提是必須要在肉食性動物進入這個海域之前,有效的趕快讓自己壯大。一旦環境突然改變,或是藍海中原先就潛伏著難以預知的肉食性天敵時,如果還來不及壯大到足以擋禦這樣的威脅,就像暴露在汪洋中的小乳鯨一般,還是只能任由大自然的威力擺佈。因此,在這些威脅到來之前快速擴張,就成了在藍海中採取鬚鯨掠食法的企業最重要的一步。而如何讓自己快速壯大的最重要關鍵之一,是大膽積極卻不失健全的財務槓桿。這個方法對以大魚身分躍進藍海中的企業尚稱容易,但是對選擇進入藍海領域的中小型企業來說,往往就是致命的陷阱。在過去認為first mover wins all的時代,許多有創新題材的中小企業選擇進入全新的領域冒險一搏,一開始也都獲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與喝采。但是隨著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必須在資本市場上尋求資金挹注的同時,往往面臨了兩種下場:一是自己的know-how太過創新,或甚至是intangible asset,以至於在資本市場中難以循既有的模式評價,導致募資困難,過分擴張信用的下場以至於被財務負擔壓垮。另一種下場是本身的know-how進入障礙並不高,但是募資的行動反而打草驚蛇,引起各方對這個新興市場的覬覦,甚至紛紛以更豐沛的有形條件投入這個新興市場,使得這片藍海迅速的被染紅,first mover也被後進的大型企業迅速的併購或獵殺。所以如果企業是還沒長大卻勇於跳入藍海的先鋒,務必先衡量自己的財務狀況是不是能夠在海面下安安靜靜的迅速壯大。如果自己只是一條還沒有斷奶的小乳鯨,一個願意長期培育的伯樂型venture capital可能才是中小企業最需要的奶娘。如果企業在躍入藍海時已經是到達一定規模,可以在藍海中迅速壯大的話,切記務必隨時保持在海平面以下,能不要上來換氣就不要上來換氣。

3. 關於藍海中的生存法則(2)齒鯨掠食法

齒鯨掠食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在藍海中追隨潮流及潮流所帶來的豐沛食物。但是這種掠食方式的最大風險是潮流稍縱即逝,所以如何把握潮流,以及在最短的時間內有效率的飽餐一頓變成了齒鯨的最重要課題。齒鯨撲殺迴游性海洋生物的主要特徵是族群集體行動,藍海之中鮮少有落單的齒鯨類動物的主要原因也在此。所以齒鯨型企業在進入藍海的最重要課題是避免落單,最好是結合產業鏈中志同道合的相關企業一同進入,並形成親密的策略聯盟。產業聯盟的成員內容越完整,就像分佈廣闊的殺人鯨家族一樣,越能在遼闊的海域中早一步嗅得潮流的走向並通知夥伴。而一旦身處潮流之中時,更要毫不猶豫的將隨著潮流而來的弱小對手進行撲殺式的併購,一方面藉以壯大自己,一方面完全不給予對手成長的機會。如果原先結合的產業鏈聯盟夠完整,就可以充分的在產業鏈的各個層面分別有效的吞噬對手,迅速壯大整個集團的規模而成為藍海中的一方之霸。就算不幸遇上新進入的單一強大勁敵,也可以運用團隊的力量從產業鏈的各個角度加以分進合擊,至少使新進的單一對手不敢輕舉妄動。所以齒鯨掠食法的重點在於如何組織嚴整的產業鏈集團,提早嗅得潮流走向,並在身處潮流之中時迅速全面的集體壯大。齒鯨掠食法對其他企業的誘惑性陷阱在於:如果企業原本是紅海裡佔盡優勢卻獨來獨往的鯊魚,貿然獨自躍進完全陌生的深藍海中時,悲慘的事情就一定會發生:深海裡的鯊魚並非完全無法存活,但是必須不停的游動,不然就會不能呼吸,而且會沉到深不可測的海底去。

4. 藍海霸主的注意事項:

假設企業通過了重重考驗,順利的在藍海中成長壯大為一方之霸,還是必須不斷學習並注意下列事項:

a. Crazy Ivan:這個名詞是美國海軍術語,在潛艇作戰中,唯一的聲納死角是在自己的正後方因為螺旋槳推進所產生的干擾位置。所以當潛艇巡航時,每隔不定期的時間,潛艇艦長就會下令突然大角度改變航向的動作稱之為Crazy Ivan,其用意在於偵測並避免敵人尾隨在不可見的死角中。企業的經營也是如此,當一帆風順的航行時,任何企業領導者的視野都不免不知不覺中出現死角與盲點,而這些死角中靜靜尾隨的競爭者往往是產業領導者最終潰敗的致命殺手。所以即便是在順境之中,也要不定期的對企業目標作短期的大幅度修正,一方面用以彌補企業領導者可能潛在的視野盲點,試著從不一樣的角度來看原先的航向;一方面這也是絕佳的欺敵策略,試著誘使有任何攻擊性企圖的追隨者貿然採取行動。還有,更重要的是:偶爾回過頭才知道後面的人離自己多遠及正往哪邊走。

b. 給自己留一個可以哺育下一代的秘密基地:所有深藍海中的食物鏈頂端生物都有這樣的共同特徵,就是會在外界無法探知的環境與模式中哺育下一代。這種行為的重要性在於使族群的下一代免於太早面對外界環境的威脅,同時也減低繁殖中的動物受攻擊的機會。企業也是如此。過早的將創新的子公司企業獨立於風險之中,常常容易招致攻擊而失敗。這些子公司的失敗往往並不是由於創新的內容不值得發展投資,而是子公司的體質還禁不起環境的變動考驗。但是失敗的結果有時反而容易使母公司對創新感到畏縮,而減緩了創新的腳步。一旦母公司因為企業組織老化或產業結構週期的改變而失去優勢,就很難有即時可以繼承的下一代經營模式可以取代。所以在這個議題上,如何鼓勵內部創新,並加以適當的incubation,是藍海霸主不可以遺忘的責任。

c. 藍海不會永遠是藍海:藍海策略其實最終的目的,只是提醒身處紅海的企業別忘了還有另一個選擇。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選擇藍海就表示等同於長治久安。從躍入藍海的第一刻起,如何築高藍海領域的進入障礙,並壯大自己累積終將面對爭鬥的實力,也就是貫徹並提升企業身處藍海優勢的sustainability,是所有進入藍海企業必須無時無刻鞭策自己的最重要課題。沒有什麼障礙是只有一個企業可以跳得過來的。獨霸的結果有時只是安逸的假象,不是因為門檻太高,只是因為藍海在不知不覺中乾涸成了只容得下一條大魚的池塘。

結語

面對現實,藍海並不是企業夢想中的烏托邦。紅海裡儘管廝殺遍遍,但是對手的舉動和防衛之道可能早已熟悉。可是在藍海之中,將要面對的是不可預測與不可控制的外界環境,更沒有怠惰與喘息的空間,而是自己必須和自己及時間競爭的全新領域。所以如果選擇藍海策略,只是為著厭倦紅海中的殺戮,而沒有對藍海的未來有深刻的認知,既使躍入藍海,也往往很快在陌生環境的摧殘下消失殆盡。所以在「藍海策略」被全面炒作的同時,企業想要仿效真的是不可不慎。

後記

其實看完「藍海策略」之後印證了我向來對寫書的人的一個玩笑式的說法,就是寫書的人都很壞,往往寫了無關痛癢的百分之九十五,卻輕描淡寫的將key success factor與更重要的key failure factor含混帶過。這篇是我看完整本書之後幾乎是同時產生的心得。因為時間倉卒,還來不及對論述中的細節一一舉企業實例說明。不過略有實務經驗的讀者應該可以對我所論述的內容舉出相當多選擇藍海,但是未能「可喜可賀」,反而變成「可歌可泣」的例子。所以這篇文章簡單說只是隨手寫下的想法綱要,來日將陸續試圖在每一個細節補充進實例說明,就可以讓更多的讀者了解藍海策略背後所隱藏的致命危機。
Bookmark and Share
posted by 柯紹華 AntonioCarlos Ko at 9/11/2005 03:18:00 下午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