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蕭團隊到底錯在哪裡? (1)
前言
這篇文章本來是想520之前就貼上來的,只是想想再怎麼樣馬政府也應該是人才濟濟,應該輪不到我多費脣舌才是。沒想到上任一個多月來,馬蕭政府不但該作的沒作,多做的卻又越做越錯。顯然新的政府團隊並不如預期中的駕輕就熟,也只好把這篇文章趕快貼上來,個人的淺見未必就是最好的建議,但是我相信至少大部分都是比現在可行的一些做法。
PART ONE 「633」開啟物價上漲預期心理
選前最後一個月,馬蕭團隊仿效韓國李明博的做法,喊出了「633」的經濟口號,用以勾勒美好的經濟遠景。之後再加上「準備好了」「馬上一定好」等等宣傳廣告,期待將經濟上的預期心理轉換成實際上的選票支持。同一時間,電子媒體也同步的大力緬懷吹捧蔣經國,李國鼎,孫運璿計畫經濟時期的諸多成就(當然也輕描淡寫的省略過李登輝時期渡過亞洲金融風暴的過程)。置入性行銷的暗示一旦馬蕭團隊當選,屬於台灣繁華的六十七十年代即將風華再現。
就選舉策略來說,或許這是個很單純的宣傳守法,不必顧慮之後會有什麼後果,反正正如這段時間政治人物在媒體上辯解的,那些都是選前的政治語言,選民又不是第一天選舉,應該多少也可以分得清楚什麼是真話什麼是說說而已。可是就整個國家的經濟戰略來說,這個舉動則是極端危險與不負責任的。
六十年代台灣雖然遭逢能源危機,但是當時得以順利渡過危機,有當時的許多特殊的時空背景。首先,當時的台灣政府在戒嚴體制下,擁有高度的經濟管制力。不論是外匯,股市資金進出,黃金買賣,政府都擁有高度的管制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計畫經濟與十大建設等擴大內需才有發揮的空間,使得台灣在當時正巧有機會得以接續日本在五十年代的地位,成為世界的生產基地之一。
物換星移,六十年代台灣的角色,在二十一世紀由中國接替,也造就了中國表面上令人稱羨的經濟成就。過去八年台灣在扁政府執政下,當然有非常多經濟建設上不如人意的地方,也促成了民眾對政權輪替的期待。但是無巧不巧的,在過去的八年中,儘管經濟發展停滯,但是在媒體的消極看待下,「景氣不好」成為過去八年經濟狀況的主要描寫。但是無巧不巧的,這樣的預期心理同時存在於市場的買方於賣方之中,因此在國內的經濟市場中,儘管購買力沒有顯著的增加,但是賣方市場在過去的八年中因為預期購買力的薄弱,賣方也不敢拉昇商品的售價。所以儘管經濟成長率的數字表面上不佳,但是物價指數也不至於過度波動。
但是「633」口號及一連串的經濟遠景渲染,卻打破了這樣的均衡。馬蕭團隊所犯的第一個錯,就是無視於民進黨政府執政這八年來外在環境的諸多改變,依然迷信於舊國民黨政府計畫經濟的成就,殊不知這八年來不只台灣的經濟自由度提高,股匯市的規模也遠大於就國民黨主政時期。勾勒計畫經濟的遠景表面上似乎無傷大雅,但是在自由度越高的經濟市場中,高喊這種與現狀相去甚遠的經濟目標事實上是相當危險的事情。主要的原因是在於自由經濟市場中,政府對賣方的物價管制工具相對極少,但是當像馬蕭團隊的「633」口號一出,經濟市場的均衡會被過分樂觀的預期心理所打破。簡言之,儘管先前民進黨政府時代的經濟建設多遭人詬病,但是至少買賣之間的均衡點落在較低的物價水準。「633」這一類的口號最大的影響,首先在於賣方市場對買方購買力的預期產生改變,調升商品售價的動機非常容易因為樂觀的市場預期而蠢動。但是相對而言,經濟目標口號在買方增加的主要是消費信心或是信用消費的部份,實質上的購買能力在第一時間並不會因為任何的經濟目標口號而增加。簡言之,就是在經濟口號的誘因下,賣方調整價格的腳步永遠會比買方購買力增加的速度來得快。
於是我們看見在322總統大選結束後的第一週,房地產業者由於樂觀的預期心態,普遍把房價調漲一至二成,百貨精品業者也紛紛以拉抬售價為潮流,甚至夜市小吃業者也在一夕之間換上新的招牌價目。這當中開始隱含的危機在於,賣方所拉抬的售價成數往往遠高於經濟口號所勾勒的目標,儘管漲價的動機是因為「633」所驅動,但卻顯少有業者的定價規則是因為「633」的口號而把漲幅定在百分之六以內,而會將價格定在樂觀預期的最大值上,這是自由經濟市場的必然法則。偏偏總統大選之後,各媒體無視於此狀況所隱含的危機,反而紛紛以大幅報導各行各業售價的提升作為對市場信心恢復的指標,殊不知瞬間拉昇售價的成交可能只是在於反應原先就有儲備購買力再加上消費信心恢復的一小群購買者身上。但在台灣普遍儲蓄力下降與信用消費擴張的市場模式下,這樣的購買力勢必不是主流。更可怕的是,由於市場訊息傳遞的延遲,大部分的賣家並無從得知拉抬售價之後的實際銷售狀況,卻已經從電子媒體上充斥的漲價新聞中膨脹了可以漲價的預期心理。就算一碗陽春麵從35元漲到40元,漲幅14.2%也遠遠高過馬蕭團隊所勾勒的經濟成長6%目標。等到因為消費信心增加的衝動消費熱潮一過,市場回歸到實質的購買力層面時,原先的市場均衡卻早已被破壞,就必須要靜待另一段時間來調整與尋找新的均衡。
「633」等等經濟口號以及所衍生的問題,首先顯示馬蕭團隊企圖用計畫經濟時代的舊思惟解決當下問題的困境,卻無視於自由經濟市場與全球化資本流通的事實現況。
無獨有偶的,南韓的李明博政府在犯下的相同的錯誤之後,企圖以政府的強力管制來介入民生必需品的售價,這種舉動更無疑是釋出更強烈的預期漲價訊號,一旦政府無法掌握足夠的市場管制工具,或是介入的商品根本不是獨賣或寡頭壟斷等容易受管制的事業,這樣的措施只會讓漲價與搶購的市場動力更為不可收拾。
南韓政府接連犯了這兩個大錯,也使得李明博政府慘遭上任以來最大的信任危機。還好馬蕭團隊儘管在「633」上犯了第一個錯,卻在輿論建議管制物價上沒有隨波逐流,避免了連續犯錯不可收拾的局面,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期待馬蕭團隊可以從這樣的教訓中學會,越是自由化的經濟市場,越不能由政府來高喊所謂經濟建設的目標,也越應該尊重市場機制的運作。政府的角色不是在於拉抬特定的經濟統計數據,而是努力的消弭交易之中的交易成本與無謂損失,這才是自由化經濟市場體系下政府的主要角色。
這篇文章本來是想520之前就貼上來的,只是想想再怎麼樣馬政府也應該是人才濟濟,應該輪不到我多費脣舌才是。沒想到上任一個多月來,馬蕭政府不但該作的沒作,多做的卻又越做越錯。顯然新的政府團隊並不如預期中的駕輕就熟,也只好把這篇文章趕快貼上來,個人的淺見未必就是最好的建議,但是我相信至少大部分都是比現在可行的一些做法。
PART ONE 「633」開啟物價上漲預期心理
選前最後一個月,馬蕭團隊仿效韓國李明博的做法,喊出了「633」的經濟口號,用以勾勒美好的經濟遠景。之後再加上「準備好了」「馬上一定好」等等宣傳廣告,期待將經濟上的預期心理轉換成實際上的選票支持。同一時間,電子媒體也同步的大力緬懷吹捧蔣經國,李國鼎,孫運璿計畫經濟時期的諸多成就(當然也輕描淡寫的省略過李登輝時期渡過亞洲金融風暴的過程)。置入性行銷的暗示一旦馬蕭團隊當選,屬於台灣繁華的六十七十年代即將風華再現。
就選舉策略來說,或許這是個很單純的宣傳守法,不必顧慮之後會有什麼後果,反正正如這段時間政治人物在媒體上辯解的,那些都是選前的政治語言,選民又不是第一天選舉,應該多少也可以分得清楚什麼是真話什麼是說說而已。可是就整個國家的經濟戰略來說,這個舉動則是極端危險與不負責任的。
六十年代台灣雖然遭逢能源危機,但是當時得以順利渡過危機,有當時的許多特殊的時空背景。首先,當時的台灣政府在戒嚴體制下,擁有高度的經濟管制力。不論是外匯,股市資金進出,黃金買賣,政府都擁有高度的管制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計畫經濟與十大建設等擴大內需才有發揮的空間,使得台灣在當時正巧有機會得以接續日本在五十年代的地位,成為世界的生產基地之一。
物換星移,六十年代台灣的角色,在二十一世紀由中國接替,也造就了中國表面上令人稱羨的經濟成就。過去八年台灣在扁政府執政下,當然有非常多經濟建設上不如人意的地方,也促成了民眾對政權輪替的期待。但是無巧不巧的,在過去的八年中,儘管經濟發展停滯,但是在媒體的消極看待下,「景氣不好」成為過去八年經濟狀況的主要描寫。但是無巧不巧的,這樣的預期心理同時存在於市場的買方於賣方之中,因此在國內的經濟市場中,儘管購買力沒有顯著的增加,但是賣方市場在過去的八年中因為預期購買力的薄弱,賣方也不敢拉昇商品的售價。所以儘管經濟成長率的數字表面上不佳,但是物價指數也不至於過度波動。
但是「633」口號及一連串的經濟遠景渲染,卻打破了這樣的均衡。馬蕭團隊所犯的第一個錯,就是無視於民進黨政府執政這八年來外在環境的諸多改變,依然迷信於舊國民黨政府計畫經濟的成就,殊不知這八年來不只台灣的經濟自由度提高,股匯市的規模也遠大於就國民黨主政時期。勾勒計畫經濟的遠景表面上似乎無傷大雅,但是在自由度越高的經濟市場中,高喊這種與現狀相去甚遠的經濟目標事實上是相當危險的事情。主要的原因是在於自由經濟市場中,政府對賣方的物價管制工具相對極少,但是當像馬蕭團隊的「633」口號一出,經濟市場的均衡會被過分樂觀的預期心理所打破。簡言之,儘管先前民進黨政府時代的經濟建設多遭人詬病,但是至少買賣之間的均衡點落在較低的物價水準。「633」這一類的口號最大的影響,首先在於賣方市場對買方購買力的預期產生改變,調升商品售價的動機非常容易因為樂觀的市場預期而蠢動。但是相對而言,經濟目標口號在買方增加的主要是消費信心或是信用消費的部份,實質上的購買能力在第一時間並不會因為任何的經濟目標口號而增加。簡言之,就是在經濟口號的誘因下,賣方調整價格的腳步永遠會比買方購買力增加的速度來得快。
於是我們看見在322總統大選結束後的第一週,房地產業者由於樂觀的預期心態,普遍把房價調漲一至二成,百貨精品業者也紛紛以拉抬售價為潮流,甚至夜市小吃業者也在一夕之間換上新的招牌價目。這當中開始隱含的危機在於,賣方所拉抬的售價成數往往遠高於經濟口號所勾勒的目標,儘管漲價的動機是因為「633」所驅動,但卻顯少有業者的定價規則是因為「633」的口號而把漲幅定在百分之六以內,而會將價格定在樂觀預期的最大值上,這是自由經濟市場的必然法則。偏偏總統大選之後,各媒體無視於此狀況所隱含的危機,反而紛紛以大幅報導各行各業售價的提升作為對市場信心恢復的指標,殊不知瞬間拉昇售價的成交可能只是在於反應原先就有儲備購買力再加上消費信心恢復的一小群購買者身上。但在台灣普遍儲蓄力下降與信用消費擴張的市場模式下,這樣的購買力勢必不是主流。更可怕的是,由於市場訊息傳遞的延遲,大部分的賣家並無從得知拉抬售價之後的實際銷售狀況,卻已經從電子媒體上充斥的漲價新聞中膨脹了可以漲價的預期心理。就算一碗陽春麵從35元漲到40元,漲幅14.2%也遠遠高過馬蕭團隊所勾勒的經濟成長6%目標。等到因為消費信心增加的衝動消費熱潮一過,市場回歸到實質的購買力層面時,原先的市場均衡卻早已被破壞,就必須要靜待另一段時間來調整與尋找新的均衡。
「633」等等經濟口號以及所衍生的問題,首先顯示馬蕭團隊企圖用計畫經濟時代的舊思惟解決當下問題的困境,卻無視於自由經濟市場與全球化資本流通的事實現況。
無獨有偶的,南韓的李明博政府在犯下的相同的錯誤之後,企圖以政府的強力管制來介入民生必需品的售價,這種舉動更無疑是釋出更強烈的預期漲價訊號,一旦政府無法掌握足夠的市場管制工具,或是介入的商品根本不是獨賣或寡頭壟斷等容易受管制的事業,這樣的措施只會讓漲價與搶購的市場動力更為不可收拾。
南韓政府接連犯了這兩個大錯,也使得李明博政府慘遭上任以來最大的信任危機。還好馬蕭團隊儘管在「633」上犯了第一個錯,卻在輿論建議管制物價上沒有隨波逐流,避免了連續犯錯不可收拾的局面,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期待馬蕭團隊可以從這樣的教訓中學會,越是自由化的經濟市場,越不能由政府來高喊所謂經濟建設的目標,也越應該尊重市場機制的運作。政府的角色不是在於拉抬特定的經濟統計數據,而是努力的消弭交易之中的交易成本與無謂損失,這才是自由化經濟市場體系下政府的主要角色。
